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鲍承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鲍承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帮助满清灭明的很多都是南方将领?
题主一看对明末清初历史并不了解。清初封王的汉人将领有吴三桂,三顺王,孙可望。剩下对满清贡献最大的汉人应该是洪承畴,左良玉,郑芝龙等。三顺王是东北人,孙可望陕西人,左良玉山东人,吴三桂江苏人,洪承畴郑芝龙福建人。基本还是北方将领居多,毕竟北方将领实力较强,每一个都和满清打了很多年。而南方实力派军阀大部分都是望风而降。
只不过按满清打天下的贡献而言,吴三桂洪承畴左良玉应该是最大的三个,没有吴三桂满清进不了山海关,没有洪承畴,满清也打不下南方。而左良玉部也是满清灭南明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前两人都是南方人,左良玉部的主力也基本以荆襄为主,也是在南方投降的。
清灭明过程中南北方最大的区别应该是北方人和满清大部分有血仇,投降的部队一般不多。而南方将领一投降都是主力投降,并且一投降就成了反明急先锋,以左良玉部为主。三顺王降清时东江三十万人只有不到两万人投降,并且基本都是已经逼到绝路了。大同姜襄降清后反正,几场屠杀死了几十万人。在江北四镇左良玉部降清之前,汉人军阀投降实力最大的也就是吴三桂关宁军。
明朝末年群雄逐鹿,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公开反明,万历皇帝为了尽早消灭东北崛起势力,匆忙发动萨尔浒之战,结果明朝惨败,至此明朝再也无力主动出击,只能被动防守。萨尔浒之战失败的很大原因就是有不少明朝将领和汉人投降了满清,出卖了大量情报。
其实从萨尔浒开始就有不少明将投降满清甘愿为其鹰爪,明末更是有很多比较有名的高级将领都投降满清了。
最出名的就是四大藩王: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
然后就是祖大寿、洪承畴、续顺公沈志祥、义王孙可望、孟乔芳,还有额驸李永芳、马光远、孙得功、金砺、鲍承先、祖泽润、祖泽溥、祖泽洪、祖可法、祖泽远、张存仁、李国英、刘武元、陈锦、刘芳名、左梦庚、田雄、马得功、张天禄、许定国、刘良佐、赵之龙。
明末明朝将领降清的原因,是看不到希望。由于明朝政权制度运行了几百年后很多制度已经不适合当下国情。而皇帝和大臣因为党争严重基本无力改变这一状况。导致很多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重用,及时暂时启用,不久也会因为党争而遭受罢免甚至杀头。很多将领看不到希望所以投降满清。
到了崇祯执政时,投降满清的将领更是越来越多。作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继位之后还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他铲除魏忠贤,重新起用之前东林党被罢黜的官员,就可以看到他渴望成为中心明朝的一代明君。
但是欲速则不达,明末残酷的现实不是轻易就能扭转的。而之前同魏忠贤斗争中养成的多疑性格,也让崇祯帝不再信任手下的臣子,甚至赐死了他亲手册封的辽东督师袁承焕。其他的官员因此而心寒,渐渐同崇祯帝离心离德,转而投向礼贤下士的满清统治者。
明朝的灭亡应该是北方将领居多,您所说的只是祖籍南方。
毕竟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安徽凤阳,随从伴驾建立明王朝的开国功勋也都是南方,因此即便是武力夺权的朱棣,迁都北京也要将大量的勋贵带到北京,以防止其与其他藩王有所勾连。
南方士族文化发达,入朝为官者数量众多,得到出将入相的机会相对较多,同时明王朝为消除边将拥兵自重,愿意使用在北方毫无根基的南方将领,以达到强化皇权的目的,所以明代九边驻防将领多是南方籍贯。
在这种以文制武强化皇权的政治框架下,武将很难施展抱负,如洪承畴原本宁锦之战顺利推进,但崇祯帝的监军胡乱督促,导致轻敌冒进而损失十余万九边精锐,使明王朝最后的军事威慑力丧失,再无力抵挡农民军的进攻。
李自成的农民军进京后,拷打明朝勋贵富户,虽得到数千万银两,但民心尽失,更因为拷打吴襄,使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多尔衮率清军击败农民军,占领北京开始逐鹿中原!
群龙无首的明朝将领,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败退,江南政权又争吵不休难以支援,因此明朝将领唯有依附清朝才能够得到补给和生存。
而清朝以明朝降将为先锋,攻城略地,所以造成明朝将领打天下,清朝在后面坐收胜利果实的奇葩现象。
众所周知,在后金与明王朝的战争中,经常有一些汉族大将身先士卒,把明军打的节节败退,而且在这些投降后金的将领中有很多是南方人。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帮助满清灭明的那些南方将领。
后金用祖籍南方的将领
满清崛起在明朝的东北部,后来经过几代人的发展,最终一步步地蚕食明朝的国力,最终明朝在与后金的战争中被打的节节败退,而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有许多祖籍南方的汉人将领为后金立下了赫赫战功。
其实不应该说是后金刻意的用祖籍南方的汉人将领,而是当时的条件所导致的。
首先是当时后金在北方攻城掠地,有一些守城将领被俘虏后,投降了,而其中祖籍还有南方的。
明朝的九边重镇是明朝最大的军事集团,在这些重镇中,需要的军事人才非常地多,于是就有了当时国内各个地方的武举人、世袭卫所百户千户等,到处调换,所以就有了大规模的南方官员来北方当官。
在于后金军对抗时涌现了很多南方的英雄将领,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投降后金的南方将领,但是怎么说呢,这是不可避免的,北方人也都同样如此。
所以后金军灭明过程中涌现的很多南方将领,不是后金统治者刻意而为的,而是北方战场上本来就有很多南方将领,只不过在被后金俘虏之后南方将领都军事才能被发掘出来罢了,没事什么特别的含义。
南方的将领有那些
首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吴三桂。
吴三桂是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
吴三桂为后金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山海关大战中他击败李自成,为后金拿下了北京城,而且一路向南,剿灭南明政权等等,为后金的发展稳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次就是洪承畴了。
洪承畴是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投清朝,深受皇太极重视。
在洪承畴为满清效力期间,为满清的稳定立下大功,洪承畴为满清拿下了江南地区,而他教满人汉化等等是满清的头号功臣,只可惜再怎么洗白也白不了。
我是观史闻趣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大家共同交流学习。感谢您的评论、转发、收藏谢谢!
山西应县厉害人物?
李存勖(885年-926年),别名朱邪亚子、李亚子、李天下、李存勗,五代时期后唐的建立者。李存勖曾击灭燕秦等北方诸割据政权,加强中央集权;灭掉盘踞中原,实力强盛的后梁王朝,北方统一;灭前蜀、后梁,取两川,怀天府之地为一朝;恢复唐制,兴创礼仪,赐信瓜州,编制同光法等;著有《一叶落》
李克用(公元856年—908年),生前称晋王,其子李存勖建后唐时,追尊为后唐太祖。性格勇猛急躁。唐末将领。沙陀部人。别号“李鸦儿”。因一目失明,又号“独眼龙”。其父朱邪赤心,唐懿宗赐姓名李国昌,李克用早年随父出兵镇压庞勋起义,常冲锋陷阵,军中称之为“飞虎子”。先后镇压庞勋起义军
李嗣源 (866~933)明宗(866或867---933)李嗣源,五代后唐皇帝。公元926---933年在位。沙陀部人,原名邈吉烈。李克用养子。以战功官至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同光元年(932),领兵取汴梁,灭后梁。四年,后唐庄宗在兵变中被杀,入洛阳监国。即位后改名亶,改元天成。杀酷吏孔谦,褒廉吏,罢宫人
应县历史人物介绍
李从益 五代十国 (931~947)
李从益,(931—947年),五代时金城(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幼子,封许王。唐明宗李嗣源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皇位,相互残杀,李从益因为年幼而在皇位之争得以保命。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以郇国三千户封给李从益,李从益被改封为郇国公……
李从璟 五代十国
李从璟,初名李从审,五代- 。为唐明宗长子,官至金枪指挥使。后唐庄宗赐名继璟,为元行钦所杀。李从璟初名从审,五代唐明宗长子,为人骁勇善战,而谦退谨敕。从庄宗战,数有功,为金枪指挥使。明宗军变于魏,庄宗谓从璟曰:“尔父于国有大功,忠孝之心,朕自明信。今为乱军所逼……
李从荣 五代十国 (?~933)
李从荣(?-933年),应州金城县(今山西应县)人,沙陀族。五代时期后唐宗室大臣,明宗李嗣源次子。轻隽鹰视,颇喜儒术。后唐明帝即位,年号天成,封李从荣为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领邺郡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迁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为人轻隽而鹰视,颇喜儒……
李存美 唐
李存美,邕王,太祖李克用次子,同光三年封。存美素病风,居太原,庄宗败,与薛王李存礼皆不知其所终。……
李落落 唐 (?~896)
李落落(?-896年),唐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长子。历任晋阳令、河东节度副使、铁林指挥使、护军使、昭义节度留后等。洹水之战被俘,后被朱温交由罗弘信处死。河东与魏博由此交恶。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李克用攻打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宣武节度使朱全忠令葛从周领军在洹……
李克用琼华公主 五代十国 (873~932)
琼华公主李氏(873年~932年),沙陀族,山西应县人,本为朱邪氏。李克用与宠妾贞简皇后曹氏长女,后唐庄宗李存勖同母姐姐,同光三年十一月封琼华长公主。天成三年,后唐明宗改封琼华公主为福庆长公主。长兴三年正月去世,四年,追册为晋国雍顺长公主(墓志未记载追封),琼……
李存霸 五代十国
李存霸,男,汉族,太祖李克用三子,同光三年封永王。存霸历昭义、天平、河中三军节度使,居京师,食其俸禄而已。赵在礼作乱,乃遣存霸于河中。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再幸汜水,徙存霸北京留守,宣麻未讫,郭从谦反,攻兴教门,存渥从庄宗拒贼。存霸闻京师乱,自河中奔太原,比……
鲍承先 (?~1645)
鲍承先(?-1645年),山西应县人,后入汉军正红旗。清朝初年著名大臣、谋士。鲍承先原是明朝副将,万历年间为参将,天命六年(1622年),他投降后金,仍为副将。清太宗天聪三年(1629年)进入文馆,随皇太极攻打明朝京师顺天府。
皇太极是怎样杀了袁崇焕?
这类意淫问题,就不要再提了。
按《满文老档》的记载,时范文程在遵化城,并未入京。就有袁吹子打滚,说范文程可以与前方的皇太极通信。
实际上,当皇太极突入京城时,从遵化到京畿的道路上,蓟州城就没有失陷。不仅蓟州城未陷,还有三河、宝坻等地也未陷落。按《烈皇小识》的记载,三河被三攻而不下。在《崇祯长编》中三年元月的记载,由方大任请功,三河、宝坻等知县因守城记为功一等。在《崇祯实录》和《明季北略》中的记载三河沦陷是错误的,大概是战事混乱以讹传讹。所以,皇太极在京城周边转悠时,其实和范文程处于通信中断状态,范文程也根本不可能献计。
其实所谓的反间计的故事来源,是皇太极初突入京畿时,攻取了京城北方的皇家马苑,获取了马匹外,还活捉了几名太监。就让这太监给京城带信,说明皇太极此番是来宣示军威以和明朝议款。后来将此加工成所谓反间计。
其实袁被杀,在于京城一战中表现不佳以及秋后算账。比如在吹子们的场场大捷下,后金从京城北深入到京城更南的地区,还肆意打劫不受阻挡。
说皇太极杀了袁崇焕并不准确,皇太极与他的老爸努尔哈赤都是袁崇焕的手下败将,民族英雄袁崇焕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后金军主力的头号克星,皇太极等后金首领对袁崇焕又恨又怕却无可奈何。
明朝头号抗金名将袁崇焕的克星不是皇太极范文程,而是明朝的崇祯帝朱由检,因为袁崇焕对崇祯帝赤胆忠心,因此才被崇祯帝杀害。如果袁崇焕像祖大寿那样对崇祯帝的命令长期置之不理,就是不去见崇祯帝,崇祯帝也毫无办法。这是历代忠臣共同的命门与悲剧,因为他们对皇帝忠心耿耿无怨无悔,因此皇帝往往就成为忠臣的克星,就像西汉头号开国名将韩信的真正克星是汉高祖刘邦,南宋头号抗金名将岳飞的真正克星是宋高宗赵构。
皇太极手下有几个汉奸谋士范文程高鸿中鲍承先等,据说是范文程向皇太极献反间计对付袁崇焕,皇太极派高鸿中鲍承先等执行反间计,故意让明朝被俘虏的几个太监听到袁崇焕通敌的所谓机密,然后让这两个太监回到北京向崇祯帝告密,并到处造谣说袁崇焕为了与皇太极议和引狼入室,不仅让崇祯帝及明朝很多将领士兵甚至北京老百姓中了反间计,认为袁崇焕为了与皇太极议和杀了毛文龙,甚至引狼入室勾结皇太极进攻北京,现在还有很多脑残的杂碎相信皇太极的反间计,认为袁崇焕为了与皇太极议和的那些所谓通敌罪行,仍然在喋喋不休诋毁污蔑民族英雄袁崇焕。
可见皇太极的反间计是多么阴险毒辣,居然能让几百年以后今天的很多自诩见多识广的弱智杂碎像崇祯帝一样中了反间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鲍承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鲍承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