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颜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颜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孔子的学生颜回,曹姓,颜氏,为什么他的名字第一个字不是曹而是颜?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女子称姓,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可通婚姻。三代之后,姓氏合一,目的别婚姻明贵贱。颜回,本姓颜。祖先姓曹,为望族大家。颜回为什么被尊为“复圣”?
根据字面意思复圣大概是“又一个圣人”、“第二个圣人”的意思,表示他是儒家继第一大圣人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圣人,他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个圣人。也是七十二圣之首。
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是颜回,颜回跟著《中庸》的曾子一样,他跟他的父亲颜路都是孔子的弟子,十三岁时就拜入孔子门下。
颜回对于学习和修身十分的用功,孔子曾赞美他“不二过、不迁怒”、“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他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死的时候才四十一岁,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由于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后世随着当权者对儒家越发的重视,颜回的地位也随之升高,从汉代开始,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人之首,并且祭祀孔子时颜回在一旁作配位享受祭祀,唐朝时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朝真宗封他为“兖国公”,元朝文宗又封之为“兖国复圣公”,这大约是最早将他尊为复圣的封赐,明朝嘉靖皇帝封之为“复圣”,这也是他被称作复圣的来历。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个人哪怕过的很苦很落魄,还是每天高高兴兴快快乐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为人仁和。
颜回之死的原因?
颜回是劳累过度而死。他是思想家孔子的得意弟子,因帮助孔子整理书籍,过度劳累牺牲了生命。 有一次孔子结束周游列国的行程,急急忙忙赶回鲁国,当时正处于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他们赶着马车驶过一条冰封的大河,不料冰面开裂,载着满是书籍简册的大车倾覆,简册落入水中。
颜回为替孔子捡回书籍,多次跳入冰冷的水中,就这样反反复复几次下来,最终颜回因为寒冷和疲劳不幸离世,这令孔子非常的伤心。
颜回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颜回(别称:颜子、颜渊,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论语》编撰者之一。
颜回14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曾子“宗圣”,颜渊“复圣”,孟子“亚圣”,他们有着怎样的区别?
所谓“儒家四圣”实际上是后事学者,基于封建宗法思想,为统一儒学思想流派,而溯源册封的。“四圣”说白了就是后世儒家主流学派溯源册封的儒家正统思想师承关系,是思想上的“嫡传”观念。
曾子和颜渊是孔子的学生,其中颜渊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其没于孔子之前,孔子深为惋惜,由于孔子的赞许而奠定了“七十二贤”之首的地位。
曾子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的传承人,著有《大学》《孝经》,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孝育人的伦理基础,在孔子之后起到了传承发展孔子思想的作用。
孟子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萌发中,极大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孔子并称“孔孟”,对儒家思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际上来说,儒家思想不仅仅是四圣的贡献,诸如荀子等都对儒家思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孔子之后儒家思想流派甚多,汉代开始儒学被奉为正统思想,成为封建集权统治的思想工具,然而,儒学也不甘于被君权肆意扭曲,由此上演了一场场“勾心斗角”的斗争,儒家思想也经常借助封建君权而统一内部流派,这也保证了大一统集权统治的需要,避免了儒家的分裂,使其能够在中华民族较长历史时期兼容并包内外各种学术流派,构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主体,塑造了中华民族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
如今,我们站在现代文明的视角重新审视儒家思想,不能再简单以封建社会倡导的主流思想为尺度,看待儒家思想,而要跳出封建宗法正统思想的束缚,站在人类思想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的看待儒家思想的发展,重视从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经历的分与合中,把握其多元汇聚的思想脉络,这样才能更为客观的认清儒家思想的全貌。
這幾個尊諱就是他們特點的寫照:
顏回:復聖,複印機一樣,復刻的孔子的心性,最懂得孔子“克己復禮”,古聖先賢天道學問的人。
曾子:宗聖,傳承實踐孔子學問比較扎實,也傳承孔子精神的弟子。
孟子:亞聖,自然拍次一個級別,具有孔子的儒家精神,但格局境界差一點兒的狀態。
子思:述聖,因為師從曾子,就著述,把孔子講給弟子們的學問整理著述《中庸》,系統傳承儒家文化。
他們都學習孔子的學問,但側重點不一樣。
区别不大,都是孔子思想传承人,被后人后人尊为孔庙"四配"。曾子、子思、颜回、孟子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去世。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学生,虽然被评价“参也鲁”,但终究也是孔子门下的高徒,而且勤勤恳恳,更是被孔子托付了教育其孙子思的重任。子思是孟子的老师,也是一位儒学大师。从这个层面来看,曾子是孟子的师祖。
在唐宋以前,曾子和子思子的地位都不高,其著作《曾子》、《子思子》都已经逸失。(虽然很早就有说法说曾子编写了《大学》,子思编写了《中庸》,但尚有争议)。但到了唐宋,尤其宋代宋学发展起来后,孟子的地位大增,成了孔子之后的“亚圣”,而而曾子和子思子也因此地位大升,二人及孟子都被列为孔庙“四配”(另一位是颜回)。
可以说,曾子间接成就了孟子,而孟子也在千年后成就了曾子。
01
先说颜回大师兄,这是夫子最喜欢的学生,而且为学精勤。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夫子对不同弟子说话层次是不一样的,夫子极少言及“性”与“天命”,因为懂他的人太少,说了也没人听,但对着颜回,他就会说,而且颜回也能听得懂。
在外颠簸时,颜回最后赶来,夫子就对他说:“我以为你死掉了啊。”
颜回回应:“夫子还没死,回不敢死。”
——可见他们是像父子一样,甚至更甚。
但最终,颜回还是早逝,孔子大恸,甚至说出了“天丧予”——老天爷这是要我死啊。
如果颜回不死,孔门或许是另一番气象。
02
再说曾子,他和颜回大师兄算是同门,而且在《论语》中也有曾子的话,他提到以前有一个朋友,为学精勤之类,可见他对颜回也是极为推崇。
另外,《论语》里有一条记录,孔子在教室里说了一段话,大家都不懂,但曾子懂了,在孔子离开后,众人来问夫子是什么意思,曾子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曾子对夫子的理解还是很深入的,所以他的伟大,在于他将夫子的学说传承下来。
参也鲁,“鲁”是迟钝的意思,可见曾子不是那么聪明,但就是这个不太聪明的人,薪尽火传,把孔子的思想传给了孔子的孙子子思。
曾子做了《大学》,子思写了《中庸》。
03
子思的再传弟子就是孟轲,也就是孟子。
孟子的伟大在于,他从更深层次上延伸了夫子的学问,现在我们都知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对孟子的认可。
《中庸》《论语》《孟子》《大学》,这就是“四书”,《中庸》谈性不谈心,它是讲性与天命的,《大学》谈心不谈性,它是讲具体的操作方法,中间的《论语》和《孟子》,就是孔子和孟子给大家演绎,怎样做到具体的仁和义。
孔子逝世后弟子自立门户而以鲁国分为南北各派儒教:如南方吴地子游的吴派;北方的子张派.曾子子思派在鲁国属孔子思想学说嫡系传承发扬正宗的有公认的《大学》《中庸》著作,后世公论为:宗圣!颜回可以说是孔子思想学说一模一样活脱的重复人,故而称为:复圣!由正宗的曾子传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再传教孟母三迁的孟子,又以《孟子》著作,更好的发挥阐明创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薪火传世,但仍不能超越孔子,故公认为第二的:亚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颜回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颜回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