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取名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取名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孔子为何取名为丘?从先秦到秦汉,古人又是如何起名与字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成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婴幼儿囟门凹陷,与营养不良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好转。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仲”所代表是孔子在家的长幼排序,古时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是这样的,伯(或孟)最长,仲次之(也就是老二),老三是叔,季最小。如果兄弟再多了怎么排序呢?“皇氏五龙”排序是伯、仲、叔、季、少,但这种排序只适用于五个兄弟姊妹。武王同母兄弟十人,以季为末子外,伯仲以外皆称叔。
对于古人取名或字,各有其用。名,一般单指人的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称呼其弟子时都用名,如称呼子贡为“赐”,是因为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古时男子在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则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一般都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师长所赐。称呼字一般都是为了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朋友之间的相互称呼。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大多数情况名和字的意思都是相通或互为解释,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
谢谢邀请,先回答您的问题: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据说孔子出生时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并且孔子排行第二为“仲”。故名“丘”,字“仲尼”。
古人取名的智慧
文:枯木
如何取名其实古代人比现代人要科学,因为即有姓氏,又有名和字,即便是重名重姓,然而很少重字。我们就来简单谈谈。
姓名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符号,有名有姓,名是个人独享的,姓氏则是和别人共用的。古代是先有姓氏后有名字,“姓”从“女”从“生”,代表古代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血缘关系,也是部落的总称。而“氏”则是部落扩大后下面的分支,同属于一个“姓”,但是不是一个部落,比如古代有名的“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皇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尧(陶唐氏)、舜(有虞氏)等,都是同一祖先,但是氏族不同,氏族代表着来历,也代表着贵族之类身份。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姓氏也越来越多样化,或祖先姓氏名字,或地名、职业、官职、居处等等,五花八门,非常丰富。
而名的出现则比姓氏要晚,刚开始就是用个人特征或者生辰来命名,以区别于同姓氏其他人,如夏商周很多统治者都是用生辰来取名的,如“孔甲”、“帝乙”、“中丁”等等。随着时代演化,姓名结合在一起,姓代表血缘关系,名代表自己,一般由家族长辈来取名。
古人除了“姓名”还有“字”和“号”,《礼记》里边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也是后来女孩未嫁人称为“待字闺中”的来历),本来是贵族特权,平民只有姓名,连“氏”都没有,更没有“字”。古人的“字”是对“名”的注释。如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孟子名轲,字子舆(轲指具有两木相接的车轴的车,舆指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曰谥伯阳等等。在古代直呼别人的“姓名”是对那人的不尊重,表示尊重时应该呼对方的“字”。
孔子(孔丘字仲尼)
古代姓名和字是不由自己的,是由血缘和长辈赐予的代表个人的符号。因此,一些人,尤其是中上层文人雅士,除了姓名和字以外会给自己取“号”,“号”多为对姓名的补充,表达了志向或者愿望兴趣等。比如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这也是一些特权,因为在古代姓名不是随便变更的,除非作奸犯科或者隐姓埋名,否则不能变更。如春秋时期范蠡,字少伯,归隐江湖后,自号陶朱公,化名鸱夷子皮。
老子(李耳字聃)
随着时代演变,人口的增长,到了汉朝,姓名字号变得越来越普遍,只不过字号还是一般局限于富裕家庭,一般平民还是不会取字号,因为字号是为了和外界交往才用的,而女人则处于附庸地位,大多都是有小名而无名字,只称为某某氏,这样的习惯一直流传到到清末。
以上回答不知道您满意嘛?如果感觉到有营养的话,麻烦小手指挥动一下下,谢谢!
2019-7-1榆木斋
孔子是一个尊称,他的本名叫:孔丘。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为什么叫孔丘有很明确的记载: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意思是说:孔子出生的时候头顶是从四周向中间凹陷的,所以给他取名叫丘。
关于古人是如何起名与字的,给您分享一个视频~您就明白了!
视频加载中...
谢邀
孔子取名为丘,有两种说法。
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意思就是指,孔子头顶中间低四周高。
二、在《孔子世家》另外还有一句“祷于尼丘得孔子”。
意思是,因为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山祈祷时生的孔子,所以取名为丘。
至于具体是哪种说法,不能确定,可能两者结合,才是正解。
从先秦到秦汉,古人起名与字还是相对随意,比较好理解的。
先说取名:
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左传·桓公六年》
有信:即参照婴儿出生时的情景取名。
有义:是说要人如其名,以德命名。这个名字寄托着父辈们对孩子未来的期望。
有象:也就是婴儿出生时的生理特征,要求名如其人。
有假:即是借着假的事物取名,比如做梦时的场景。
有类:即婴儿的名字和父辈相关。
再说取字:
1.按排行取字。如按照伯、仲、叔、季来取字。
2.名和字的意义互训,相互解释。
3.名和字的意义相对,互为反义。
以上——知新
堪舆术说,山管人丁水管财。
孔子的出生也与一座山有关。
这座山叫做尼山。孔子名丘,字仲尼,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尼山”而得。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父亲)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这就是古人常用的起名方法之:因地起名。
第二,因先天身体特征起名
传说叔梁纥70岁才生了孔子。
而孔子很可能是个“巨婴”,因为“孔”在古代的解释就是“孔武有力,高大威猛”!
可见“孔子”名字的除了其爷爷的父亲是宋国的孔氏,还与其身材的特点有关。
又比如姜子牙,易牙,应该与牙吃特征有关。
越王勾践,与鹰钩鼻子有关。
还有老子,传说老子出生时已是老人模样,所以世称“老子”。
晋文公重耳,“重”就是“复”,古书说重耳比平常人多了两个副耳,俗称“拴马桩”,其实这是一种基因缺陷,由此可见,古人有根据一个人的身体特点起名的习俗。
第三,因后天受刑而起名
类似先天身体特征,还有一种是后天造成的。
如,孙膑,膑是一种酷刑,把膝盖骨扣掉,传说孙膑被同学庞涓嫉妒陷害,受了膑刑,世人便称孙膑。类似的情况还有刘邦的大将“英布”,
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
第四,因嘉奖受赐而起名。
孔子的大儿子叫孔鲤,字伯鱼。
是因为孔鲤出生时,鲁国国君赐给了孔子一条大鲤鱼。
到了唐朝,李姓皇帝喜欢赐姓。比如唐初名将、军师徐懋公,受赐李姓,改名为李勣。
第五,与父母期望有关。
比如秦王嬴政,荀子名荀卿,汉代名将霍去病,刘备刘玄德,司马懿,名仲达。
可见,到了秦汉时期,人们起名就很讲究寓意期望了。
你的名字有啥故事?欢迎分享。
拟了几个字,想给未出生的宝宝起名字?
给宝宝取小名 1、给宝宝起小名时利用吉利字眼取名用字。
以祝福消灾为内容的小名非常普遍,主要内容有健康、长寿、发财、福气等等,像百岁、阿壮、阿福、发仔之类的。
在农村,很多人都相信人死了是因为阎王派小鬼勾了去的缘故,所以起小名常取“留住”的意思,用一些锁啦、门闩啦这类的东西作为象征。比如“锁栓”、“大门闩”、“二门闩”、“三门杠”、“铁栓”等等。
2、给宝宝起小名时利用排行命名。
以孩子的排行取名字最简单,并且也非常普遍。如:小二、小三、么妹(么为排行最小的)。
这种起名字方法自古就有。像唐朝善舞剑器的公孙大娘、清朝女侠吕四娘、壮族歌手刘三姐,还有《水浒传》里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都是广为人知的。这些姓名去掉姓,其实就是些小名。
3、给宝宝起小名时利用昵称命名。
很多父母因为非常珍爱孩子,所以给孩子起一个非常亲切的乳名,如在特定的字前加“小”为小名。如:小花、小兰、小华、小玲、小羊、小牛、小芳、小秀等。有以重字为小名的,如晶晶、蕾蕾、芳芳、圆圆、扬扬、平平、双双等昵称。
4、给宝宝起小名时利用丑贱命名。
这一类的小名如大驴子、二狗子等。以贱物名给孩子起名字的父母,大多文化层次比较低且迷信地认为起贱名的孩子好养活,不易生病闹灾。
5、给宝宝起小名时利用期望取名用字。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从对孩子的健康长寿问题的关心开始转向对孩子的前途、命运的担心了,所以近年来,这种小名也渐渐多了起来。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甚至在小名里面也可以反映出来。如我国国歌的词作者田汉,小名和儿,父母希望他长大了为人和气,和气发财,家和万事兴。
怎么运用“古诗词”给男孩取名字?
从自己喜欢的诗词中提炼出一些好听的、有寓意的名字,或者从诗词中选取好听的、有寓意的字,并将他们组合起来。如以下几个名字:
1、颖逸
出处:陆云《南衡》景秀蒙泛,颖逸扶桑。
2、南絮
出处: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3、月人
出处:欧阳修《蝶恋花》平林新月人归后。
4、黎羽
出处: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5、彬蔚
出处: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6、辰景
出处: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7、琼羽
出处: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开琼莲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8、景湛
出处: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9、渥丹
出处:《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10、之恒
出处:《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11、牧遥
出处: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2、如斯
出处:《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暄和
出处:刘永《黄莺儿》暧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
14、霁华
出处:刘克庄《生查子》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
15、豫立
出处:《礼记》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乾隆的儿子名字有什么讲究?
乾隆儿子名字由这14个字可以自动分成三个梯队:
“珹”、“琪”、“璇”、“璂”、“璐”、“琰”6字都是普通玉或装饰玉;“瑢”1字表玉的声音;“瑆”、“璟”、“璘”3字表玉的光泽。
这10个字等级不高,只能排在第三梯队了。
皇长子和三子的“璜”和“璋”2字是入了“六瑞”的,等级已经很高了,看来乾隆对最大的三个儿子都是比较看重的。
但从形态上来说,璜是半璧形,璋是半圭形,都不算完满。
汉代龙首玉璜
春秋白玉璋
而“赤璋礼南方,玄璜礼北方”,也还是不如“黄琮礼地”。所以这两个字只能屈居第二梯队了。
剩下“琏”和“琮”2字,妥妥站上第一梯队。因为它们都是“宗室庙堂之器”。
先说“琏”。我们通过查字典已经知道:琏是古代宗庙中盛放黍稷的器皿。(注意应该是读第三声哦。)
要知道稷自古就被尊为五谷之长,与土神并祭,合称“社稷”。 稷代表稳定的粮食来源,是国家的根本所在。那么宗庙中装着黍稷的琏,其意义之重大就可想而知
汉绿釉博山琏
二皇子永琏的名字还是雍正赐的。乾隆当然也是非常赞同他老爸起名的用心了,说”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即位的那一年就暗中册立永琏为皇太子了。可惜永琏九岁就殇了,否则大清的国运说不定要改写呢
乾隆皇帝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他的儿子都是永字辈,比如皇长子永璜、皇二子永琏、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十五子(十五阿哥)永琰。
皇十五子(十五阿哥)全名爱新觉罗·永琰,后来继承皇位,就是嘉庆皇帝,他的名字也从“永琰”改作“颙琰”——这是乾隆帝的手笔。
在嘉庆之前,皇子继位是不改名的,只是从康熙帝开始讲究避讳,在出现皇帝名字时加以避讳,康熙帝名“玄烨”,那么在写“玄”字时,要缺末尾一笔。
到雍正帝胤禛时,他名字中的“胤”字,不仅要缺末笔避讳,还把自己兄弟名字中的“胤”字统一改作“允”字,所以康熙帝的儿子胤禔、胤礽、胤禵等人,在后来的史料上都变成了允禔、允礽、允禵,只有雍正帝一人叫胤禛。
嘉庆帝时,改名规则反了过来,不是改兄弟的字,而是改自己的字。
嘉庆帝继位时,乾隆帝还健在,他考虑到如果避讳永琰的“永”字很不方便,因为“永”是常用字,于是反其道而行之,把永琰的“永”字改成了同音的生僻字“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取名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取名器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