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滕文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滕文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孟子滕文公下中的滕文公是谁?
滕文公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诸侯,在楚国历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是孟子所面对的政治领袖之一,曾受封于滕国,是其宗庙祭祀的主祭。 滕文公在孟子的滕文公下篇中被描述为一个治理整顿政治、力图使楚国强大的智慧之君。
孟子向他浅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而滕文公则认真反思并积极应对,致力于建立一种带有仁爱的人性化国家治理模式。
最终,滕文公在孟子的引导下,领悟到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将其确定为他国家治理的核心。
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君王?
滕文公,战国时滕国的贤君,华夏族,名宏,滕定公之子,当时世称元公,他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周显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两次拜见孟子,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文公受到孟子的教诲。增强了将滕国治理为善国的信心。
滕文公做国君后,根据孟子的意见,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等。
不久,滕文公名声大震,远近都称文公为“贤君”,自愿来滕定居者络绎不绝。
数年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贤君,善国之名远扬
滕文公家谱?
,“水涌也”。滕的本义是水往上涌。在金文中,滕的字形是以火为图腾,从联,从火,不从水,。
【起源】1、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十二姓氏之一。相传黄帝的二十五子中,分别得到十二个姓,第五就是滕姓,这是起源最早的一支滕姓。2、亦出自姬姓,为西周时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秀之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亦即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于滕地,建立了滕国(在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南)。战国初期,滕国被越国所灭,但后来又恢复起来,不久又灭于宋国,原滕国王族遂以国名命姓,成为滕姓。
得姓始祖:错叔绣(周文王之子)、滕文公
始 祖 地:河南新郑、山东滕县
郡望堂号:南阳、清河;南阳堂、清河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79位/约74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03位
现存家谱:33部
孟子所处的时代,腾国的领导滕文公,称公,而齐国的领导齐宣王,称王,什么原因?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我是浮沉的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弄清楚齐国和腾国两个国家的国情。
滕国是周朝的一个封国,其始祖为周武王姬发的第十四个兄弟姬绣,周代分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滕国国君的爵位为侯爵,按理来说应该滕国国君应该称公。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等级制度开始变得混乱,滕国国君应该是在这个时期从侯变成了公。到了孟子随处的战国时期,滕国国君滕文公此时已经称为公了,而不是侯。
齐国同样也是周朝的一个封国,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姜子牙,齐国国君的爵位一开始也是侯爵。但是齐国的国力较强,地位也比较高,因此齐国虽是侯爵,但是齐国国君都称为公。
其后齐国的国君由于齐国实力的增强,齐国国君因此从公——王发生了转变,与滕国君主世系缺少记载不同的是,齐国作为一个大国历史记载很多,我们可以追溯齐国国君称呼上的改变。
齐国进入战国时期,各国更加无视周王的权威,战国七雄纷纷开始称王。
公元前386年,齐国权臣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由于田和得位不正,田和只能低调的称个侯。
公元前334年,由于齐国的国力越来越强盛,以齐国和魏国为首在徐州会盟,从此齐国国君称王。孟子所处的时期,当政齐国是齐国的第二个王——齐宣王。
我是#本昌谈历史#,愿意回答你的提问。
称王称公的原由
周朝施行分封制,周王朝是最商统治集团,最高统治者为周天子,称王,如周王丶武王等。“王”以下所封的诸侯分为五等,即公丶侯丶伯丶子丶男。各诸侯要严格按照不同爵位称呼,比如姫旦分封到鲁国,是公爵,即称"周公旦”,姜子牙分封齐地是候爵,称"齐侯姜尚",封爵位“伯”的称"某伯”,以下不一一例举。你翻阅《左传》《春秋》等典籍就知道,上面都是按这五等爵严格称呼的。
按周朝制度,滕国和齐国都是候爵,应该称"滕文候”和"齐宣侯”,称"滕文公”和"齐宣王”都不符合周制。
春秋之后,周制被打破,诸侯称呼乱了
周朝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式微,周天子的号令不灵了,诸侯做大,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取代“周天子”之势,先是楚国称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的魏国称王,田氏代齐后的齐国称王。那些小胆的诸侯,不敢称王,也任意在爵位称呼上拔高,应该称“候”的称“公”,应称"伯丶子丶男”的也称"公”,以显赫自己的身份。
这,便是滕国称"公”,齐国称"王”的原因。
这得讲周朝的爵位制度了。
周朝分封天下,并不是每个国家的爵位是一样的,有的大,有的小,爵位有五等,公、侯、伯、子、南。只有周朝的天子才能称王,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平王等。
接下来各诸侯国比较大一点的等级是公的称号,比如齐桓公,鲁定公,晋文公,秦穆公等,这些都得按时朝见周王。
再接下来就是侯,比如西伯侯,宋侯等,比侯还小的就是子,晋国还没被分掉的时候有赵宣子,魏献子等,再接下来就是男,比如很小的许国,国君称为许男。
但是战国历史上很乱,通过兼并,成为大的七个国家,周朝灭亡,大家纷纷称王,谁也不服谁,就有秦惠王、齐宣王等。
再到后来就更乱了,到了现在,见面都互相称总了,比如付总,徐总,哪怕是个小职员,别人见面都得呼他为某某总。
乱了。
周朝建立后,分封有功臣工,按封地大小封国,爵分五等为公,候,伯,子,男。但东周时期,诸侯国相互伐战,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随着封国的减少和领地的不断集中,公无法显示“公”的威严,于是大国诸侯相互称王。
孟子是战国时期人,战国时期的爵位已经很乱,已经脱离周王室的血缘关系和由周王室封赐了。
在周代,爵位共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均享受世袭罔替之待遇,封地无论大小均称为“国”。公侯们在其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并在其国内配置卿、大夫、士等较低等级的爵位,卿、大夫也有封邑,但须听从于诸侯。
按照礼制,封国一封到底,若没大的变动,可以一直为爵享国。初封国,是按照血缘关系及其贡献大小制定的标准。《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像西周的开国功臣姜子牙、周公,以及前朝遗老的封国就是公侯之国,诸侯成“公”,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等。而没有血缘关系且战功不大的,比如楚国,直到周成王才封其为“子”爵,地方50里。
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实力大的可以“挟君子而令诸侯”,纷纷称王。天下第一个称王的恰恰是最被中原看不起的南蛮之国楚国。
西周建立之初,直至春秋时期,楚国国君一直示好于中原王庭,但一直不受待见,即便在周武王召开各部族首脑会议,楚国国君也没有资格参会,只能与朝鲜国君一道,在会议室外看守篝火。此后几百年,楚国渐渐强大,但一直被视为边鄙蛮夷,不予重视。所以到了战国中后期,楚国国君熊通自立为王。
据司马迁《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记载:三十五年,楚伐随。令随君面请周天子,请封爵位。三十七年(前704),周天子不许。熊通怒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自此代代称王。
滕国是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兄弟姬绣的封国(今山东滕州),初为侯国。滕国一直不强大,先灭于越王勾践,战国初期,前296年被宋康王所灭 。孟子见滕文公,时间约在公元前326年,距离灭国不足三十年,已经没有实力,也没有时间称王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滕文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滕文公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