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华取名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华取名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的汉字究竟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至今还在沿用?
谢谢你的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汉字的发明远远不是东汉《说文解字》中传说的仓颉发明那么简单。
传说的仓颉是黄帝时代的史官。那是古人的想象。
首先,黄帝时代根本就没有史官。因为,黄帝时代连文字都没有开始使用呢!
根据我们的历史记录。黄帝大约生活在夏朝以前。
我们现在的考古推测是,夏朝距离黄帝时代大约不超过五百年。而中国的“汉字”,在距离夏朝两千年的良渚文化时代已经有“文字”使用。
这就说明,文字不是我们传说中的“仓颉”发明而是更早的祖先发明的。
我们现代文字学家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逐步认为:汉字起源于距今7000年左右的时代。而黄帝据我们大约只有5000年,甚至还不到5000年。
但是,从距离我们7000年文明的良渚文化时代到距离我们大约5000的这一段时代,文字一直在使用和不断创造之中。
但是,这2000年的一段时代,文字好像是在不同地区各自发展的。使用的意义也非常有限,也就是说,这时的文字尽管在使用,毕竟与我们今天的文字意义是大不一样的。
比如说,用“文字”记录历史、人物、事件等等。文字还没有发展到这样高级的阶段。
所以,这一阶段的文字,我们把它叫做“小范围使用的文字”。
第一,这种有记录意义和标志意义的符号本身就是语言文字的表达。
第二,以后的文字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我们今天的考古资料研究表明:甲骨文的形成就是对这些符号的一次系统加工整理。
甲骨文吸收了我国南方北方不同地域的文字信息,这个说明,中国文字从7000年前到商朝,一直有一定的连续的发展。
汉字是我国今天山东、河南、浙江等不同地区的先民在不同地区,长期发展交流而产生的。
汉字有完整的承传演变发展。
商朝的中晚期,对文字有了一次历史上最大的整理。并且在帝王日常生活大量使用。这是古老文字符号成为语言文字的一次重大突破。
周朝的周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比较落后,他们使用文字不如商朝人发达。
但是推翻商朝以后,也继承了商朝人的文字文明,很快成为文字先进族群。
汉字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字,是从周朝开始的。
汉字最早是刻在陶器上。
商朝发明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使用方法。
周朝人除了学习商朝在钟鼎上铸造,还发明了竹简,并且有统一的尺寸。
一直到汉代初,文字都是在竹简上记录为主。
汉代发明了造纸。汉字的流传就更容易了。因为把文字记录在纸上。不但降低了成本,也携带使用非常方便。
传说中,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的,这一句话本身就有逻辑错误,身为史官,记录历史的手段自然是用文字,如此说来,既然仓颉能担任史官,那么他之前一定是掌握文字的,而不是当了史官以后,忽然大开脑洞发明了文字。所以,仓颉的角色应该是新版汉字的整理者或者说是新版汉字的颁布者。
抛开四只眼睛的仓颉不论,现在我们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汉字已经产生了6000多年,甚至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舞阳遗址中,也发现了它的前身——刻划符号。
汉字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是集体智慧、多地起源,大体演变的过程是半坡陶文到东夷骨刻文,再到甲骨文。
起源于图画的象形文字在古埃及、古印度、古代苏美尔人那里都得到了发明和使用,为什么唯独中国的汉字流传到了现今?其他国家地区的象形文字却不敌更为简单的字母或拼音文字?
原因就在于汉字虽然脱胎于象形文字,但除了“象形”之外,及时开发了“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本身也不断的自动修复BUG、推出新版简化汉字,加上中国古代的影响力足够大,大到东亚周边地区也认可的地步,所以这种世界公认“最难”的文字,我们却一直与时俱进的用到了今天。
汉字生死存亡的最艰险的时刻已经过去,在民国和刚建国时,曾经有为了提高扫盲率而过渡到拼音文字的动议;进入电子信息时代时,如何跟上脚步也给汉字出过难题,幸亏有足够坚持和才智的国人,他们的努力保全了这种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
1丶人类最早文字(古埃及圣书字、古两河楔形字、古印度河印章字、中华甲骨文)的形成历经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从出现到形成文字体系,需要群体的认可、使用、普及、完善与传承。因此,它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是人类群体智慧的结晶。
2丶中华大地上最早的人类刻划符号,出现在距今7000一5000年陶器上。仅是一种记录符号,并非是真正的文字。目前发现形成体系的文字,就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字。从商代甲骨文始,历经铜鼎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形字体,延续至今,成为人类历史上使用最长久的文字。
3丶汉字至今仍被中国人使用,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人类社会唯一持久以恒、传承至今第一代次的原创文明。文明没有断绝,保证了汉字的传承。同时,汉字也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汉字亦
是古老中华文明存续至今的标识之一。
原来的说法是:中国的汉字,是五千年前,黄帝时期的仓颉发明的。
但考古发现,在7000年前已经有甲骨文。
也就是说仓颉对于汉字的贡献,很像蔡伦对于造纸术的贡献。
西汉时,已经有纸,但纸的质量差,不能用来书写。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7000年前,中国已经有了最原始的文字。但文字还不完善,不成系统。无法准确的记录事件。仓颉改进、规范、完善了文字。
由于文字的出现,从黄帝时,中国进入文明社会。
许多人都认为东汉的《说文解字》中仓颉发明了文字,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一天出行时看到了马蹄印,按图索骥,创造了文字。这是儒家的顺口溜,万世师表的孔子创建了儒学,儒学有“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从周礼的“巫、史、祝、卜”分化出来,西汉、东汉儒学最鼎盛时期。所以,儒学的神话故事变成了中国以后的历史了。
中国最早发现的文字,是8000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契刻文字,有十七个文字是契刻在甲骨上的,这些文字是建立在人与神的对话中,不具有书面语和独立存在的符号,以后又在其他地区发现了契刻在骨、石和陶器上的契刻文字,这些也不具有记录语言的功能。殷商的甲骨文大约在公元前13-11世纪商代晚期,殷王第一期包括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两代四王,但真正能够确定为武丁以前的甲骨文资料数量很少。
甲骨文主要是用来祭祀和占卜的,它现在被发现的有6000多个字,只能不到2000个字被破译,三分之一。为何这样难破译呢?主要它的含义是人与神对话,占卜的卜辞,甲骨文大量的是鬼(神)的名字和记号,与我们现代人的思路格格不入,甲骨文掌握的是祭司,不是“王”和士大夫,应该说是相当原始的。
周人重礼,他们以青铜器作为地位的象征,于是将许多事情用金文铭刻在青铜器上。譬如:诗经中的“禹”就是被篆刻在九鼎之上的一个动物图形。所以要了解周代的历史,可以通过金文一窥。文字本身是记录和传播的作用,应该在更大范围内使用,这种载体在中国古代只能是竹简。目前考古所能发现最早的竹简是战国时期,而且是因为特殊的环境下才能保存到现代。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也统一了六国的文字。李斯将这些文字简化为小篆,只能是官方书信和制度上的应用。西汉的大儒董仲舒将儒家、道家、法家、阴阳五学揉合在一起,创建了自己的儒学,丞相卫绾、窦婴以及司马迁都去听他授课。丞相们将董仲舒推荐给汉武帝,董仲舒向汉武帝推销“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汉武帝接受了儒学,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术”就是骗术。
董仲舒为了使儒学推广到庶民中去,就在县以下的地方开办太学院,将儒家、汉字、汉文化、汉姓推广到庶民中去。西汉、东汉四百年,大量的汉字真正的产生,儒家的典籍和神话同时产生,使象形文字和书面语言真正形成为中国的文化,这些文字和文化一直沿用到今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华取名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华取名网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