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既望、晦、朔,分别指阴历的哪一天
“望”:阴历十五日,“既望”:阴历十六日 “朔日”:阴历每月的初一,“晦日”: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在阴阳历中,每月的十五日前后必定为望月(满月)。因此在农历中将十五日称为“望日”。望月(满月)经常成为鉴赏的对象,自古就有赏月活动。
朔:农历月初的一天,也称为“初吉”。 既望:农历十五日,也称为“望”。 十六:农历十六日,也称为“既望”。请注意,农历并非每天都有特定的名称,而是每个月的某些特定日子有名称。
望是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小月农历十六日,大月农历十七日,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
望日是农历哪一天
1、望日是指农历月份中月亮圆满的那一天,通常情况下是小月的十五日,大月的十六日。农历的每月初一称为朔日,这一天的月亮被称为朔月,朔月是看不见的,即新月。农历每月十五日是望日,由于采用的定朔法,望日有时会落在十六日,因此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
2、望日是指农历每月月亮圆满的那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古人根据天上有没有月亮和月亮的圆缺来记月,分别称为晦、朔、弦、望。晦是月终,朔是月初,弦分上弦(每月初初八)和下弦(每月二十二十五),望就是十五。 农历十五日称为望日,十六日称为既望。
3、望日,通常指农历十五,是月亮变圆的那一天。 在古文中,望日有多种用途。例如,清朝林觉民的《与妻书》中提到了望日前后。 袁枚的《祭妹文》以及《三国演义》中也有关于望日的记载。 望,意为月满,每月的十五日前后必定为望月,因此农历的十五日被称为“望日”。
4、农历每月十五日,亦称为望日,是月亮圆满的日子。 望日的月相为满月,有时会延至十六日或十七日。 农历每月初一称为朔日,这一天的月亮称为朔月,朔月通常不可见。 朔望月是指朔日至望日之间的月相变化周期,大约为25天。 望月不仅是欣赏的对象,还与多个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相关联。
农历初一的月相称“望”,农历十五的月相称“朔”,是否正确?
1、【错误】本题考查科技。朔:月球与太阳相合时,即两者黄经差为0℃时称之为朔。朔时出现的月相为新月。在我国农历中,朔为每月的初一。望:月球与太阳相冲时,即两者黄经差为[180°时称为望。望时出现的月相为满月。望发生在农历每月的十十十七三天中的任一天,但以十十六居多。
2、农历每月初一称作朔,十五和月末称作望和晦。朔是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中间的月相,定在农历初一。地球人看到的月球是暗的。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望是地球在月球与太阳中间的月相,一般在农历十五前后。看到一轮圆月,也称满月。每月的农历月末称作晦,即不见月亮。
3、农历中的月是指朔望月。朔望月即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古人对月相有一系列专门的描述。每月初一称为“朔”朔通苏,意即月亮复苏了。每月十五或十六称为望,意即满月,最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意即月尽无光。
4、通常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或十六日。农历每月初一是朔日,朔日当天的月亮称为朔月,朔月是看不见的。新月。农历每月十五是望日(因为采用的定朔法,望日可能落在十六,因此才会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个说法。)望日当天的月亮称为望月,望月又称满月,月影呈圆形。
5、农历每月初一是朔日,朔日当天的月亮称为朔月,朔月又称新月,通常是看不见的。农历每月十五是望日,望日当天的月亮称为望月,望月又称满月,月影呈圆形。人们把每月朔月、望月这样循环的变化过程称为朔望月。当月亮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