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灯的由来
黄河灯的由来是由古战场中的黄河九曲阵演变而来。传说赵公明妹妹姬宵、碧宵、琼宵为破敌摆过此阵。
九曲黄河灯会起源于唐代,传说当时平鲁县西部有太罗河(今关河),因河道曲折,经九道弯才能汇入黄河。每当暴雨来临,洪水肆虐,泥石俱下,给当地带来巨大灾害。人们无法抵抗自然灾害,只能祈求龙神保佑,因此兴起“点平安灯”的习俗,以供奉龙神,祈求人畜安康、五谷丰收。
隆化城乡在每年正月十五期间,盛大地举办着黄河九曲灯会,这个传统活动源于古战场的黄河九曲阵,传说是由赵公明的三位妹妹所设立。阵中设有365盏灯,象征着一年的365天,每个灯位代表一个兵头目,总计1095名兵丁,由中心的天灯指挥官用红绿旗指挥,变化阵势,令人仿佛置身于迷宫之中。
九曲黄河灯会是一种在山西地区广为流传的民俗活动,其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九曲黄河灯会起源于对道家始祖老子的祭拜。其中,九曲的象征意义与道家哲学中的阴阳太极图紧密相连,代表着宇宙间的流转与平衡。
古老的山西传统民俗:九曲黄河灯会?
九曲黄河灯会俗称灯场子,是山西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山西移民将灯场子带入密云县东田各庄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九曲黄河阵的阵式,按周易九宫八卦之方位,以富贵不断头传统图案九曲而成。阵内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和中宫共九宫,象征中华九州。
九曲黄河灯会是一种在山西地区广为流传的民俗活动,其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九曲黄河灯会起源于对道家始祖老子的祭拜。其中,九曲的象征意义与道家哲学中的阴阳太极图紧密相连,代表着宇宙间的流转与平衡。
东田各庄村的九曲黄河阵灯会是一个闻名遐迩的传统活动,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这个村落会连续三天举行灯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由山西移民带到密云,已有超过600年的悠久历史。
九曲黄河阵灯会俗称灯场子,是山西省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山西移民将灯场子带入密云县东田各庄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九曲黄河阵的阵式,按周易九宫八卦之方位,以富贵不断头传统图案九曲而成。阵内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和中宫共九宫,象征中华九州。
府谷镇,位于秦晋蒙三省交接的黄河天桥下游北岸,与山西保德县隔岸相望,每年元宵节前后三天,都会举办盛大的九曲黄河灯会,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热闹非凡的民俗盛事,闻名于三省内外。这项传统习俗深深根植于社会风俗与宗教信仰之中。
九曲黄河灯阵,这一俗称“灯场子”的民俗活动,在山西省拥有悠久的历史。自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起,山西移民将这一传统带到了密云县东田各庄村,至今已传承超过六百载。九曲黄河灯阵的设计依据《周易》中的九宫八卦方位,以代表着富贵不断的传统图案九曲相连而成。
杀功臣出名的朱元璋,为何信国公汤和能够善终?
汤和是少数几个在朱元璋手下能够善终的功臣之一,这得益于他的智慧和谨慎。 汤和性格谦逊,修养深厚,对名利看得很淡,不羡慕权贵,努力过上平凡的生活,避免与世事纷争。 汤和在辞去官职后,仍自我约束,避免结交地方官员和插手政事,这使得朱元璋对他解除了猜忌。
核心提示: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可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伴君如虎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
笔者认为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
有人说元和明之间还有一个朝代,那么究竟是什么朝代呢?
1、元朝自1271年建立以来,一直到1402南北元退出中原政权,存在了整整131年,而史书记载,朱元璋是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建立大明,这一期间有一段交叠的历史,而在这段历史中,其实还存在着一个王朝大夏朝,是由明玉珍所创,只不过仅存在30多年。
2、元朝自1271年建立,至1402年南北元退出中原政权,存在了131年。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 在元朝与大明之间的历史中,存在着一个不被后世广泛记住的王朝——大夏,由明玉珍所创,仅存在30多年。 明玉珍1329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北随州,家族务农。
3、、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2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特殊历史时期: 三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1371年是什么朝代
公元1371年,辛亥,洪武四年.皇帝是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公元134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时期,具体是元顺帝至正七年。这一年的农历纪年属于丁亥年。元顺帝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从公元1333年到1370年。至正七年,元顺帝面临了政治上的动荡和外患。
郑和是哪个朝代 郑和出生于公元1371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是在公元1368年,也就是说郑和确实是一个明朝人。他出生在明朝建立之后,生活在明朝最鼎盛的永乐皇帝统治时期。
郑和是明朝的著名航海家,他出生的年代是1371年,逝世于1433年或1435年之间。他的七次远航探险,始于1405年,结束于1433年,期间他到访了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明成祖朱棣的统治时期,郑和奉命执行这些航海任务。朱棣的年号是“永乐”,他在位期间支持郑和的航海事业,使得这些远航成为可能。
西无棣棣州无棣
在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棣州无棣县(现在的无棣县)开始建设新的行政中心,即今日的无棣县旧城区,命名为“无棣县城”。此后的洪武四年(1371年),棣州无棣县经历了一次行政区划的调整,被并入邻近区域。
棣州无棣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变迁。1265年,这片土地被元朝的忽必烈征服,实施了东西两部分的行政区划,两地都被称为“无棣县”。西无棣,即现在的沧州无棣县,其行政中心最初位于隋唐时期的无棣城;而东无棣,即现在的无棣县,其治理则一直驻扎在保顺军城。
到了金泰和三年(1203年),保顺军被废除,保顺镇随之提升为县级镇。1265年,无棣县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来临,忽必烈占领了这片土地,实行了东西分治,两个县并存,皆称为“无棣县”。其中,西无棣县(即现在的庆云县),原位于沧州无棣县;而东无棣县(棣州无棣县)则成为了今天的无棣县。
年,无棣县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折,忽必烈的统治下实行东西分治,两个无棣县并存,西无棣县(即现在的庆云县)被命名为沧州无棣县,而东无棣县(棣州无棣县)则在今无棣县境内。西无棣县的行政中心迁至隋唐时期的无棣城,而东无棣县仍保留在保顺军城。
西无棣县迁治至隋唐无棣城,东无棣县治所仍设在保顺军城。保顺军城自北宋后期至元末,作为东无棣县治所,共计231年。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棣州无棣县另建新县城,即今无棣县旧城区,名为“无棣县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