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荥阳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荥阳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荥阳堂什么意思?
“荥阳堂”代表的就是一个以郑氏发祥祖地“荥阳”而来的堂号。荥阳不仅是郑氏的发祥地,另外还是潘、冯、毛、羊、阳等七大姓氏的发源地,这七大姓氏的后裔,分布在世界各地,因此,“荥阳堂”也遍布世界各地。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一位姓谷的大人物?
谷浑。
谷浑:昌黎人,北魏大臣。少任侠好气,后专研经史。道武帝时,因善写隶书为内侍左右。太武帝时官至侍中、安南将军、领仪曹尚书,赐爵濮阳公。居官以廉直闻名。
谷洪:谷浑孙,北魏大臣。曾为文成帝浑的经学老师。文成帝即位后,累官至尚书,赐爵荥阳公。生性贪婪,攫取千金,仍不满足,后被献文帝斩杀。
谷楷:谷浑曾孙,北魏将领。初任奉车都尉,因捕获叛乱头子法庆而升为城门校尉。眇一目,性残暴,时人称其为瞎虎
谷永:谷永字子云,长安人。西汉时期官员。本名谷并,据说因尉氏男子樊并造反,改名谷永。因御史大夫繁延寿听说他才德优异,拜任他为自己的属吏,后举荐他为太常丞。元延元年,为北地太守。
谷倚:魏郡(今河北临漳)人,唐代文学家。曾任太原主簿。以文词着名,与富嘉谟、吴少微并称“北京三杰”。谷子敬:应天府南京(今属江苏)人,元末明初学者。本为元朝旧官吏,元亡后被明遣戍。其明《易经》,通医道,口才健利。尤工乐府,有《吕洞宾三度城南柳》。
谷利(Gu Li),三国吴人。原为孙权的奴隶,后为孙权左右给事、亲近监,因秉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而受孙权宠信。逍遥津之战因救主有功,被拜为都亭侯。或与谷朗为同族。据说谷利姓源自其人
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简单来说,曹真活得久且功劳大,跟皇帝关系好。
一般来说,同在一传的人都会有共同之处,《三国志·诸夏侯曹传》的诸位传主的共同点就是跟曹操沾亲带故,不是曹魏宗室,却享受了超越外姓的待遇。
对于他们本人及其后代在曹魏集团的权力地位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也就是寿命、功劳和关系。功劳越大、跟皇帝关系越好,越能获得高的权位,寿命越长,立功的机会越多,也更有时间给后人铺路,让后代有一个更高的起点。
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曹真无疑是诸夏侯曹中的优胜者。
先说寿命,这个方面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入伙早,也就是资历老,另一个是死的晚,如果能跟新君打好关系,对后代有莫大的好处。
论资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都是最早跟曹操起兵的,资历极老。
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
太祖起兵,(夏侯渊)以别部司马、骑都尉从。
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旅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
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馀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
(曹休)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三国志·诸夏侯曹传》
曹真比夏侯惇等人矮一辈,年纪也要小很多,他本来也不姓曹,是因为生父替曹操征兵被杀,曹操才收其为养子,这给了曹真近距离交往曹操诸子的机会,其中就包括后来的魏文帝曹丕。
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三国志·诸夏侯曹传》
论功劳的话,夏侯惇的技能点全放在政治上面了,处理内政是一把好手,打仗也很猛,可惜打一场败一场。不过曹操跟他关系很好,只得让他高官厚禄搞内政,镇守的都是重要且远离前线的地区,比如洛阳许都等。
夏侯惇去世的点比较巧,正是曹操去世、曹丕继承王位但还没称帝的时候,夏侯惇性格极好,一生清廉,不置产业,对子孙也没有什么铺路之举。
夏侯惇诸子都比较平庸,次子夏侯楙是曹操女婿,跟大舅子曹丕关系好,混成了长安的镇守长官,但从魏延的计策来看(魏延料定夏侯楙会投降),他显然不是威震西境的名将。曹丕死后,夏侯楙的靠山也没了,又跟老婆闹得很僵,被人一告状,就被魏明帝曹叡夺了权位,夏侯惇一脉的权位就此结束。
夏侯渊跟曹操关系也是非常好,曹操违法的时候,是他去顶包入狱,后来还娶了曹操的小姨子,两人成了连襟。
跟夏侯惇不同,夏侯渊是一名猛将,擅长长途奔袭,他当殿军校尉的时候,军中更是流传“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话。
夏侯渊勇则勇矣,谋略不足,曹操经常告诫他要注重计谋的运用,但最终夏侯渊还是在定军山被黄忠刷了经验,成为黄忠登顶蜀汉名将的垫脚石。
夏侯渊的子女倒是有出众的,除长子夏侯衡默默无闻,其余诸子或在军政,或在文学,都有一种新秀的表现。比如次子夏侯霸,也是一名武将,经常嚷着要杀入蜀地为父报仇。不过他跟曹爽的关系很好,所以曹爽被杀后,他立刻跑到了蜀汉,智谋远甚其父。
夏侯渊诸子中,三子夏侯称和四子夏侯威跟曹丕关系不错,可惜夏侯称早逝,夏侯威主要在地方任职,没有进入中央。
曹仁是曹操族弟,军事才能很强。曹操起兵初期,兵力少,几乎每次出征都是倾巢而出,这时候,将领的选用就很重要。不论是打陶谦还是打吕布,只要是曹仁在,一般都是曹操亲率主力,曹仁率偏师辅助。
官渡之战时,袁绍排刘备去汝南相助刘辟,曹操担心后方出事,派去救火的人就是曹仁。曹仁不辱使命,把刘备和刘辟各个击破。回军途中又碰上袁绍派来断曹操粮草的军队,大破敌军,方才返回官渡。
到后期,曹仁更是镇守一方边境的大员,他也有给后人铺路的想法,还曾想跟许褚套近乎,打探一下领导身边的事,被许褚拒绝后还记恨了一阵。
曹丕称帝后,曹仁仍是南线的军事长官,他把长子曹泰带在身边,估计是想亲手给儿子送点军功,偏偏曹泰出场的第一场就是曹仁军事生涯的滑铁卢——曹仁惨败于朱桓之手。此战过后,曹仁郁郁而终,曹泰及其弟弟也没什么突出表现,曹仁一脉就这么沉寂下去。
曹洪的能力要弱一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曹操遇险的时候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之后数次参战,大大小小的功劳攒起来也算不低。
不过曹洪的性格有很大劣势,他贪财而吝啬,名声很不好。曹丕找他借钱,他也不借,曹丕称帝后,出于安稳先给曹洪晋升了一大堆头衔,随后找个由头把他贬斥。
因此,虽然曹洪活到232年,把曹丕都给熬死了,但他和他的子孙都再没什么突出表现。
曹休是应该是最有机会与曹真竞争的了,因为他的起步跟曹真近乎相同,年幼丧父,以族子身份投奔曹操,曹操“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
曹休长大后,更统帅虎豹骑宿卫,曹洪打刘备的时候,曹操不放心,派曹休参军,并告诉他你看着是参军,其实我就是让你当主帅,曹洪自知之明,也放手让曹休指挥,最终击败刘备部将。
曹丕称帝后,曹休镇守南线,曹叡继位后地位不变,但石亭一战,曹休惨败,不久因背上毒疮发作而去世。
曹真也是战功赫赫,但他最大的优势还是比曹休多活了几年,成为曹魏倚重的大将,威望极高,得以逐步扶持以长子曹爽为首的几个儿子,为他们与朝中大臣大号关系。
魏明帝奄奄一息的时候,曾有意让曹休之子曹肇和燕王曹宇等人共同辅佐曹芳,可惜因为中书令孙资等人与曹肇不和,魏明帝被劝说后改了心意,让司马懿和曹爽辅政。
为了稳定,曹肇等人的官职一并被免除,加上曹爽辅政后搞改革集权,司马懿蛰伏不出,一时间,曹爽权势滔天。
只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趁着曹爽带皇帝出城祭拜陵园,司马懿发动政变控制洛阳,手握皇帝的曹爽竟然就这么投降了,被司马懿夷灭三族,曹魏的命运到此就注定了。
曹操政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军权始终掌握在和曹操有亲缘关系的“诸夏侯曹”集团手中,保证“枪杆子”始终在自己手里攥着。而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真、曹休这些都是“诸夏侯曹”的代表人物。
这些人中,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和曹洪算是同辈人,年龄基本和曹操差不多。曹真和曹休要比他们小一辈,但年龄上又比他们的后代年长许多。所以属于后辈的曹真和曹休无论从年龄和资历上来讲,都必将成为曹魏政权的“主心骨”。
事实亦如此。
夏侯惇是曹魏首任大将军,不过刚任职不久就病逝了。
接替夏侯惇的按理说应该是夏侯渊,不过他已经在汉中之战时被黄忠斩杀了,所以在襄樊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曹仁接替夏侯惇,成为曹魏第二任大将军。不过曹仁也年事已高,3年之后病逝。此时接替曹仁的应该是他的弟弟骠骑将军曹洪。
不过曹洪和曹丕的关系不好。曹丕年轻时曾向曹洪借钱,但曹洪没有答应,这件事让曹丕耿耿于怀。226年,曹丕借曹洪门客犯法一事“小题大做”,执意要处死曹洪。卞太后念在曹洪曾在荥阳之战中拼死救出曹操,为其求情,曹丕最终将其免为庶人。虽然曹叡继位后恢复了曹洪的官爵,但经过这么一折腾,导致曹洪被排除于核心权力层之外了。
那么,此时“诸夏侯曹”集团中能顶上来的就只剩曹真和曹休两人了。
223年,曹真出任中军大将军,督中外军事,成为曹魏军队的一把手。曹休则出任扬州牧,主要对付东吴。226年曹丕驾崩,两人同陈群和司马懿一同成为辅政大臣。
同年,曹休因在皖城击败东吴升任大司马。曹休去世后,曹真继任大司马一职。
这样一来,曹魏的军权最终移交到了曹真手里。而曹真死后,和他们同辈的再无合适人选,所以只能从他们的后辈中选择。
夏侯惇的后辈夏侯楙徒有其表,不堪大任。夏侯渊的几个儿子倒是能力不错,但受到夏侯渊战死过早的影响,也被排除在外。曹仁和夏侯渊类似,由于他们死的太早,没有给后代铺好路。曹洪就不说了。
曹休有两个儿子。长子曹肇承袭爵位,和曹叡的关系非常好,原本曹叡托孤时曹肇是其中人选之一,但这个方案最终流产,导致曹肇早早退居二线。次子曹纂和他哥哥一样。
曹真有6个儿子。长子曹爽和曹肇情况类似,承袭父亲爵位,而且打小和曹叡关系非常好。曹叡托孤时原本计划托孤于曹宇(曹操的儿子)、曹爽、曹肇、夏侯献、秦朗(秦宜禄之子,曹操养子)五人,但计划流产。最终确定以曹爽和司马懿两人出任托孤大臣,可见曹叡对曹爽之信任。
曹叡重用曹爽除了两人关系好之外,当然也要考虑曹爽的实力。曹爽的个人能力其实不差,不然不可能长期压制老狐狸司马懿。同时曹爽还有5个弟弟,他的姑姑是夏侯尚的妻子,属于曹氏宗亲里实力最强的。更重要的是,他父亲曹真已经为他在军界铺好了路。所以曹真之子曹爽在正始年间成为“诸夏侯曹”集团的代表。
因为曹真是托孤大臣,曹爽与魏明帝关系从小就很好。
曹丕死时,有四个托孤大臣,分别是曹真和曹休,还有就是陈群和司马懿。陈群和司马懿是联手的,也是好朋友,他们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表,而曹真和曹休则是曹室宗室的代表。
这个组合还是挺好的,曹休的后代为什么没有掌权呢?本来也是有机会掌权的。曹休因为正面击败张飞而名声大震,但却因为石亭一战,中了陆逊的计策,最后兵败郁闷而死。他的儿子曹肇也深得魏明帝喜欢,本来也应该成为托孤大臣。但是曹肇和曹爽是对立的。
曹肇和曹宇是一条线的,魏明帝的两个近臣刘放、孙资与这两位不对路,担心他成为辅政大臣之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利益,最后说服魏明帝放弃曹肇和曹宇,而启用曹爽。
曹洪因为曾经得罪过曹丕,曹丕曾经想弄死他,经过曹丕母亲求情这事才了了,所以他的后代自然也就受到影响,虽然魏明帝上位后就复拜骠骑将军,但机会还是失去了。
夏侯惇死的比较早,曹丕称帝后就死了。他的儿子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楙,这个类似小丑角色的人物,他和曹丕的关系很好,不过这家伙并没有太大的才华。曹丕死后,和曹睿的关系不怎么样了,差别被杀,所以也不可能掌权了。
夏侯渊的后代还是很活跃的,他儿子很多,有七八个,最有名的自然是夏侯霸,他是曹爽一派,也就是说夏侯渊这一支其实已经与曹真这一支合流了。
后来司马懿干掉曹爽之后,他就跑到蜀汉去了。
大概就这么一个情况。
曹真在的时候,司马懿连个屁都不敢放。曹真死了以后,司马懿才有了兵权,逐渐牛逼起来。《三国演义》为了突出司马懿的功劳,几乎把曹真的功绩全部都给了司马懿,嘲讽曹真的故事编的有鼻子有眼,不知道的还误以为曹真是个大草包呢。
这可就大大冤枉了曹真。其实,正史上的曹真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三国名将。
曹真(?—231年),本名秦真,字子丹,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的养子。辅佐过曹操,曹丕和曹睿三位君王。统领虎豹骑。
咱们来看看曹真的骄人履历:
首先,曹真是曹操的养子,从小与曹丕等一起生活。参加过长坂坡之战和汉中之战,立有战功。被曹操任命为征蜀护军。统领虎豹骑。
其次,曹丕时期,拜曹真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州和凉州诸军事,进封东乡侯。后立有战功,升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
无论平定河西,打通了西域和中原王朝往来的道路,曹魏恢复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还是南下破吴,打败孙盛和诸葛瑾等,曹真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曹丕去世,曹睿继位,曹真作为托孤大臣,进封邵陵侯,迁为大将军,地位仅次于大司马曹休。
(曹真是诸葛亮的克星)
正史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曹真带着张郃把诸葛亮打跑的,跟司马懿没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司马懿当时就去了趟上庸,把小小的孟达砍了。
当时,是魏明帝曹睿带十万大军迎战的诸葛亮。曹真根据诸葛亮的战术,有针对性的做了如下安排:
曹真针锋相对 大败诸葛亮
1、魏明帝曹睿领三万人马驻守长安,防止“魏延的子午谷偷袭”计划。
2、曹真带领两万人马到箕谷应战赵云和邓芝的偏师。
3、派右将军张郃领五万大军进取街亭。
结果可想而知,张郃在街亭大败马谡,曹真在箕谷击败了赵云的部队,诸葛亮怕被包圆,仓皇退兵。曹真和诸葛亮的第一次交手,以曹真的完胜而告终。天水等三郡失而复得。
曹真料敌于先 诸葛亮无功而返
战后,曹真料定诸葛亮会攻打陈仓,就提前安排将军郝昭、王生加固城池,守卫陈仓。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因为郝昭等早有准备,诸葛亮无功而返。曹真因此功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
可以说,曹真历经三个君王,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谋略过人。两次与诸葛亮交锋,均获得大胜。可见其带兵作战的能力远超诸葛亮。就连傲气的魏延都称赞曹真“颇识兵法”。
太和五年(231年),曹真去世,获谥为元侯,由长子曹爽继承爵位。曹叡追思曹真之功,下诏说:“大司马一生忠孝节义,辅佐二祖,对内,不因自己是皇亲而邀宠;对外,也不鄙视贫寒之士,真可谓是守成业、忠职守、道德高尚的人啊!分封曹真的五个儿子羲、训、则、彦、皑为列侯。”
正是因为曹真不仅辅佐过三位君王,而且还是曹操的养子,从小又跟曹丕一起长大,比别的皇室宗亲更受曹操、曹丕和曹睿的宠爱,再加上曹真战功卓著,非其他曹氏和夏侯氏可比。
所以,曹真去世后,长子曹爽不仅继承了曹真的爵位,而且还受到曹睿的重用。曹睿死后,曹爽成了托孤大臣,辅佐曹芳。曹芳对曹爽更是言听计从。曹爽权势显赫,大权独揽。
(懦夫曹爽)
可惜曹爽被司马懿用障眼法蒙蔽,以为司马懿重病在床,没有了威胁,这才亲自领兵出城,和皇帝曹芳祭祀魏明帝高平陵。不料,装病的司马懿趁城中空虚发动军事政变,夺了曹爽的兵权,并将曹爽及亲信等夷三族。
当时,大司农桓范曾苦劝曹爽带兵抵抗,但曹爽没有听从。桓范大哭道:
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肥奴!曹子丹好人,生卿五六头肉,今桓范随卿灭门也。
悲哉,子丹!
不仅一世英名毁于儿子曹爽之手,还连累很多曹氏、夏侯氏宗亲和类似桓范等诸多大臣被灭了三族。
没有曹氏和夏侯氏宗亲的保护,曹魏的江山最后也被断司马氏的晋朝取代。毫无疑问,曹爽是首要罪人。
曹魏宗亲最为出名的当属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洪、曹休、曹真、夏侯尚八人合称的八虎骑,其中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洪是和曹操同辈的第一代,曹休、曹真、夏侯尚三人是第二代,高平陵之变前曹魏的大权尤其是军权基本上都掌握在他们之手,不过魏明帝曹叡之后掌握曹魏大权的是曹真儿子曹爽,那为何不是八虎骑其余七人的后代掌权?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有能力的去世早,大多数虎父犬子
曹魏八虎骑的后代大多数都是虎父犬子(包括曹爽在内),比如夏侯惇的长子夏侯楙被魏延称为“怯而无谋”,他的几个儿子还窝里反,三子夏侯子臧和四子夏侯子江合伙构陷夏侯楙。
曹仁只有长子曹泰较为出色,曹洪差点被曹丕收拾了,两个儿子也并不出色;夏侯尚之子夏侯玄虽身居高位能力其实也一般。
当然也有比较出色的,比如夏侯渊的几个儿子:次子是夏侯霸,三子夏侯称文武全才很得曹操喜欢,可惜却英年早逝,其他几个儿子也不错。
第二,天上掉馅饼
原本掌权者是轮不到曹爽的,魏明帝曹叡病重之时拜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其中曹宇是曹操之子也就是曹叡的皇叔,夏侯献和曹肇是宗室,如果是这套班子的话,怎么样也轮不到曹爽独掌大权。
曹叡身边的两位宠臣刘放、孙资和夏侯献、曹肇不和,曹宇为人恭顺温和,关键是他不想卷入宗室纷争之中,于是坚辞不就,在刘放、孙资的力荐之下,曹叡推翻了之前班底来了个大换血,改立曹爽为大将军,和太尉司马懿一同辅佐曹芳。
对于曹爽来说这不吝于是天上掉馅饼,原本他最多只能排第三或第四,现在一跃成为首席托孤大臣,由此掌握了曹魏大权。
河南13个地名来历?
郑州:源于春秋之郑国。
新郑市:古郑国由陕西郑县搬迁至此,得名新郑。
惠济区:惠济区名字具有美好深刻的字意与内涵。
金水区:金水区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从西往东贯穿全区的金水河而得名。
中原区:中原区的前身就是郑州第三区。
二七区:为纪念二七大罢工而得名。
管城回族区:因是古管国都城和今天回族聚居地,故有此名。
上街区:"上街区"名,沿自"上街火车站"名,而"上街火车站"名,又源于"上街村"村名。上街村属峡窝镇地域。
巩义市:西周、春秋时,巩为巩伯国。战国,称东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置巩县。巩县以 "山河四塞、巩固不拔" 而得名,历代因之。
新密市:在西周灭商之后是密国和郐国所在地。密国是以密山为名,密山以"密"为名,是因为这里山的形状像座宏大的殿堂,古代山形如堂者称为"密"。
荥阳市:郑州市西部的荥阳市在远古时代濒临黄河,曾是一片沼泽地,名为荥泽,或称荥波。古人在荥泽向阳的高岗上群聚为生,建起了荥阳城。
中牟县:今中牟县境在西周时名莆田,是周天子打猎的地方。战国时期,莆田又名梁囿。囿是古代饲养禽兽的地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荥阳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荥阳堂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