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安贫乐道的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安贫乐道的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颜回“安贫乐道”,他的乐在何处?
颜回安贫乐道,其乐在道,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道,不是物质丰富,所以他能安贫。
他的乐道我以为主要体现在:
1.思索并追求人生意义,明确规定并自律为: 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高尚道德脱离低级趣味的君子。他人生目标是追求大道,而不是物质享受。这是他强大的内心支撑所在。
2.注重修养自己,丰富内心,因为内心充实,所以拥有真正的快乐,精神的富足可以掩盖弥补他物质上的贫乏。对于物质,“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室,不改其志”吃饱穿暖就行了。他宁愿做一个贫穷的我的人生我做主的精神贵族,也不愿戴着各种镣铐做一个所谓的权贵。君子不去生财有道,那么就君子固穷。
3.尊重内心做自己,不向世俗和权贵低头妥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珍惜自己的羽毛胜过对名利的追求。
4.慎独其身。他是孔子的学生,一旦认可了老师的忠义仁智信的学说就严格自律,见贤思齐,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赤子之心,慎独修养,一日三省吾身,不让自己有过错。所以孔子也赞叹他,为有这样的学生自豪。
5.颜回不是权贵,但是得到尊重;他没有为名利来来往往的俗事忙碌,但忙着不断丰富自己自由支配自己生活读书写作;他没有多少朋友,但是内心充实也不需要;他家门没有门庭若市,但不觉得孤单;他没有山珍海味珍馐美馔,但是却在粗茶淡饭中吃出了健康和人生的真滋味。
6.同为孔门学生,颜回跟那些攀龙附凤的各色同学们相比,真的是一介布衣人生失败。世人以为颜回的人生空有学问但是无名无利穷困潦倒实在太冤。岂不知,人家颜回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其乐无穷呢!
是啊,“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如同庄子偏不做官一样,颜回也有自己的非凡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人生之真谛是找到自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做自己。人生活的是自己,而不该是别人也不该是世俗社会眼里的样子。
这么活你舒服,那么你就这么活!
无论追求什么,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出内心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安贪乐道”应该是顺序错了,应该写成“乐道安贫”。试想一下谁会安贫呢?人对穷无所谓?,因为穷的原因而去钻研“道”?如果按这个罗辑的话,要想乐道必须先穷,富和“道”,是无缘的。所以这个罗辑是荒谬的。
而反过来说“乐道而安贫”,则很容易解释得通了,因为爱好钻研学问,沉浸于这种高级精神享受之中,从而达到对外物的一切物质享受要求极低,甚至乎略的境界或地步。
很显然以上的这种境界极受文人推祟,虽然我个人也极推祟这种境界,但是想一想,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叫做贪,难道对精神的追求就不是贪吗?同样是贪,那为什么追求精神享受就受人尊重,而追求物质享受则受人唾弃呢?
大概是追求精神享受的结果是可以与人分享的,而追求物质享受的结果是自私的,无法与人分享,因此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有天地之差。
当一个人在一门心思追求精神享受时,他所产生的结果是开放形的,他愿意更多的人知道理解支持自己的思想成果。
一切的科研工作者大多都有此心。他愿意自己的成果被最多数的人接受而废寝忘食,虽说这何曾不是一种贪念,然而这种贪念却实实在在推动了科技的进步,造福了人类,故,人们对他们这种贪念表示理解,虽然在同行之间也偶有互相攻許的情况,但并不改变利于他人的结果。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为了求道而刻意抵制外界物质的引诱,以达到心静,从而得道。就象和尚老道那种。为了得道,定了很多戒律,再不行就躲到深山老林中,反正是眼不见心不烦就对了,这样就假装没有了。我觉得这种把脑袋蒙起来假装看不见的状况与视而不见的状况不能同日而语。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念经甚至是一种受罪,远远达不到“安贫乐道”那种“乐”的潇洒与享受。
这是比较深入的话题。
可能颜回不是一个注重物质生活的人。他在陋巷里,一杯水,一碗吃的,回不改其乐。
普通人肯定会觉得生活条件差而离开那里,
[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害羞]
[害羞][害羞][害羞][害羞][害羞][害羞][害羞][害羞][害羞][害羞][害羞][害羞][害羞][玫瑰]但是颜回没有改变他的初衷,他一直生活在那里。不为生活环境的恶劣而改变自己的人生目标。颜回是一个大写的人。怪不得,在得知颜回去世的消息后,孔老夫子不禁哀叹。像这样不讲究住处而坚持自己人生目标的人太少了。
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是古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唯回与我也。”普通人追求高官厚禄和金银珠宝,以欲望的满足为乐。殊不知,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望哪有穷尽时!所以绝嗜禁欲,所以除累。老子说,知足之足,足矣。知足方可常乐,不然就没有真正的快乐。颜回虽然穷困潦倒,但悟得大道,得到孔子的真传,故得到孔子的高度评价,得以配享文庙,享受后人敬仰膜拜。我辈还是凡人,在现实的得失中喜怒哀乐,难有一刻的安宁,有快乐也是得之乐,而不是安贫之乐。所以无法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境界。“见人贤,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我相信王阳明的说法,人皆可为圣贤。我们要坚定自己向圣贤学习的心念,随时随地谨言慎行,此生不到,他生还会求,生生不休!
颜回“安平乐道”,他的乐在何处?
颜回是古代孔子最著名的弟子,后世被尊称为“复圣”。颜回的乐在何处?我认为,其乐在以下几点。
一,乐在好学。
颜回为人谦逊好学。颜回十三岁入孔门,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学业。孔子曾夸赞:“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二、乐在以舜为志,追求“王道”政治理想。
颜回很赞赏舜“无为而治”。《孟子·滕文公》(上)记其语曰:“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颜回与舜、稷“同道”,后来儒家倡导以“民”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与颜回是一致的。颜回既与舜“同道”、“所追同一”,所以,当孔子要他和子路“各言尔志”时,子路答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撼。”而颜回则以“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相答。所谓无施劳,即不以劳苦之事加于民,是爱民之政。《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述颜回语:“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丑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颜回注重志气、追求真理大道并以之为乐的精神,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实乃同一旨趣。
三、乐在做学问。
颜回一生虽没有入仕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但他扎扎实实做过讲学,并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过儒学六经。又随孔子周游列国,在讲学外,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特别是《易》,是参与的主要整理人之一。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经》。而颜回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也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
四、乐在安贫吃苦
颜回穷居陋巷,生活条件极差。《兖州府志》曾记载:“颜子故居,在滋阳县署前小巷(今兖州城内文庙小学),相传即颜子陋巷也。”“城南八里,有颜子廓外田名曰陋地。”《县志》记载:颜子“邑人,久祀学宫,并有陋巷遗迹”。颜回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身居茅屋陋巷,用竹筒子当碗盛饭,用瓢喝水,但他人穷志不穷,安于其乐。故《论语·雍也》记述孔子之言,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对颜回的最真实评价。
五、乐在行善积德。
颜回为人很谦逊善良,并素以德行著称。成了孔子弟子后,他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颜回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但可惜的是,颜回四十岁时劳累过度死去。先孔子而去世,孔子对他的早逝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德行人品那是评价最高了。
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
曾国潘总结了古人在修身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内圣之四大境界”的说法,他认为,人的修为达到这四种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说是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四种境界分别是程颢和程颐所说的“笃恭修己而生睿智”,子思所说的“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孔子、孟子等人所说的“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陶渊明、苏轼等人所说的“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
举止儒雅多内秀,安贫乐道自风流?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举止非常的优雅不管做任何的事情,都能够突出自己体内的那种优秀的品质。做任何的事情都不会后悔,做所有的事情都让他感觉到非常的快乐。这样的人才是这个世界之中最风流的人,他不会被一些东西所牵挂,让自己难过。
原文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译文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储蓄,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却更加坚守他的志向,终于成为一位博学的人
出处
节选自「晋书·王欢传」
中心思想:人不可无志,只有坚守志向,专心学习,终能成功。
结合论语说说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论语》一书中,孔子论述安贫乐道的经文很多,今举其一例。
《论语里仁篇》中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于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在这章经文中,孔子所讲述的道理,就是一个人要安贫乐道,不要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被外物所诱惑。因为一个人被外物诱惑的结果是,追逐外物而丧失志向。
孔子安贫的故事?
孔子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的人,他认为贫穷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只要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就是真正的君子。以下是一些关于孔子安贫的故事:
子路借米。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子路,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失去自己的道德底线,也不会因为富贵而忘记自己的初心。子路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自己的粮食借给了一些贫穷的人。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情后,非常高兴,认为子路已经做到了“安贫乐道”。
颜回不改其乐。孔子的学生颜回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但是他却非常快乐。孔子曾经夸奖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颜回虽然生活贫困,但是他却能够保持自己的快乐和道德底线,这才是真正的贤人。
孔子在陈绝粮。孔子和他的学生在陈国时,曾经断绝了粮食供应,跟随的人都饿得爬不起来了。但是孔子却依然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认为君子虽然穷困,但是不会失去自己的道德底线。最终,孔子和他的学生依靠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度过了这段困难时期。
这些故事都表明了孔子对于贫穷的态度和看法,他认为贫穷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只要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也是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像刘禹锡,周敦颐这样安贫乐道的人还有哪些?
像刘禹锡,周敦颐这样安贫乐道的人还有:陶渊明。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在隐居期间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歌”。陶渊明为田园生活曾数次拒绝出任仕途,典故有“不为五斗米折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贫乐道的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贫乐道的人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